上海纽约大学当代艺术中心(上纽ICA)日前开启展览“时间的幼虫”,这是北京大学博古睿研究中心“创意未来”这一关注领域下的一次跨学科策展及研究项目。展览由2022-23博古睿学者龙星如策划,呈现由白书农、郭城、张蔚、张文心联合创作的11件全新作品。所有参展作品均来自该项目的研究与委任。
策展实验始于2022年夏天,策展者邀请艺术家和生命科学家一同关注艺术创作和科学发现过程中不被注意的时间印痕,探寻语境之间的震颤。展览同时也策划了一系列公共项目,提供批判性的、参与式的、有趣的进入角度。
海报
“时间”作为四位参与者共同关注的认识论对象,可能是微生物的表面残留物、进化尺度上的分叉和多样性、地球生态的交替等等。罗安清在《生活在受损星球上的艺术》(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2017)的引言中提出这样一种时间观念:当代人类借由“多种时间”席卷世界,而非建构单一的未来。这期间的每一种时间推演都会在地球上留下明确的痕迹。这种时间观与此次展览试图传达的时间理念异曲同工。“时间的幼虫”是一次关于化变的共思,是两位艺术创作者与两位生命科学家在近两年时间里,通过书信往来、互访、对话和田野所共同搭筑的,一个亲密亦广阔的无形茧体。
展览现场
“多种”的时间可能是技术的、地质的、生物的、纠缠的与埋藏的。和常见的“艺术与科学”合作模式不同,此次项目将四位参与者视为共同的创作者,而非将科学仅仅作为素材或“技术/工具/实验的提供方”。四位参与者彼此穿插进创作和研究现场,暂且忘记自己原初的身份与习惯。这个项目的基础立场并非简单的“跨学科”,而更像是“前学科”的尝试,是不完美的、未竟的、如同幼虫一般的。
展览现场
参展艺术家郭城1988年生于北京,现工作生活于上海。他的艺术实践着眼于既有/新兴科技对社会与文化方面的冲击与影响,以及置身其中的个体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郭城的作品常以雕塑/装置的形式呈现,他经常使用幽默又冷峻的形式语言,将宏大议题与看似随意的日常物品相连结,为想象和讨论提供了批判性的视角。
张文心、陈欣,《斑点海岸黏性布鲁斯》,2021。互动声音装置、音箱、3d打印树脂、亚克力、硅胶。 艺术家供图
张文心于1989年出生,现工作、生活于杭州。她于2013年获得加州艺术学院纯艺术硕士学位。张文心将自己视为地形建构师,她的工作不是去再现风景和奇观,而是去模拟人类及非人心智之间的崎岖地貌。她使用图像、录像、装置以及音景,制造以过程为导向的知觉旅途,引导观者潜入机械时间与魔法时间相互交织的深层领域。
枯叶上的幼虫,墨脱,2023。摄影:张文心。
林间公路上的“蝶冢”,墨脱,2023。摄影:郭城。
参展科学家白书农,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荣休教授,2020—2021博古睿学者。主要进行植物生物学方面的学习和研究,接触并程度不同地探索过多种植物发育现象。在1993年提出“植物发育单位”的概念,2011年提出“有性生殖周期”的概念,2013年提出“植物发育程序”的概念。在对植物发育现象研究和思考的过程中,还对生命的本质、教育的本质和本科生命科学教育的培养目标等问题进行长期的思考。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的胡瑞麒在夜间做昆虫观察,墨脱,2023。摄影:郭城。
参展科学家张蔚,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植物学博士学位。2012-2017年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生态与演化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8至今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任职。课题组整合实验和计算生物学研究方法,探究重要演化问题的理论基础和分子机理,例如以拟态蝶类为模式研究动物多样性进化和适应机制。担任中国昆虫学会理事、中国动物学会进化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策展人龙星如是一名独立策展人、写作者、博古睿学者以及业余无线电操作员,其研究关注中国的科技基础设施,技术的心理地理以及天文学。她曾策划过多个与科技有关的展览,如“撒谎的索菲亚和嘲讽的艾莉克莎”(现代Blue Prize策展人奖),“他山之石,新代理人”(PSA青策计划大奖),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科技艺术板块“大地热流:回到太阳时间的访客”,《中国国家天文》首个艺术展览“步天歌”,上海天文馆“宇宙考古”等。
展览得到了北京大学博古睿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以及上海纽约大学当代艺术中心(上纽ICA)的支持。
展期:2024年6月21日—8月24日(周二至周六 上午11点至晚上6点)
地点:上海纽约大学当代艺术中心(上海市浦东新区杨思西路567号)